在大饥荒期间,阿兹特克帝国由蒙特祖玛一世统治,他的哥哥——阿兹特克军队的将军和最高武士团“蛇女”担任了首席顾问。在那段时间,恶劣天气持续不断,导致食物匮乏,民众疾苦。为了应对这种局面,Tlacaelel 提出了一个建议:举行一种仪式性战争,也就是“花卉战争”,通过俘获敌人作为祭品,来安抚神灵,缓解饥荒的困境。
特拉斯卡拉是阿兹特克的主要敌国之一,这场战争不仅为神灵提供了必要的祭品,还帮助两方的战士避免了死亡。双方的战士在战争中并不是为了杀戮,而是以俘虏敌方为目标,一旦俘虏足够,战斗便结束。这些被俘的战士最终会成为祭品,被献祭以安抚神明。因此,花卉战争实际上是一种高度仪式化的活动,战斗的过程、目标以及牺牲的方式,都是事先由领袖们精心策划的。
展开剩余79%尽管如此,参与者仍然把这些战斗视为生死攸关的事情。被俘就意味着被献祭,而虽然牺牲被认为是一种光荣的死亡,但大多数战士无疑会竭尽全力去避免这种命运。关于这种“花卉战争”究竟是纯粹出于宗教需求,还是带有更深的政治目的,学者们至今存在争议。有些人认为,这种战争形式更像是一个比武大会,目的是满足武士们的好胜心,并提供血腥的祭祀仪式;也有学者认为,花卉战争背后有更阴险的政治动机——即通过消耗敌人的力量,削弱敌国,并加强对自己人民的控制。
阿兹特克人的宗教仪式深深植根于活人献祭的传统中,他们相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安抚神明,保证世界的秩序与平衡。关于每年被献祭的具体人数,至今依然是一个谜,考古学家尚未能得出明确的结论。某些学者认为,这个数字在几千到几万之间,然而,也有一些史学家猜测,某些大型祭典期间的献祭人数甚至高达十几万。然而,由于缺乏足够的考古证据,这些数据都只能停留在理论和推测的层面。
例如,1487年,阿兹特克首都特诺奇蒂特兰举行了为期四天的祭祀活动。关于这场祭祀活动中究竟有多少人被牺牲,历史学家们的看法大相径庭。一些人认为牺牲人数可能在10,000到20,000之间,而另一些人则猜测这个数字可能高达80,000人以上。然而,考虑到祭祀的时间紧迫性,学者们普遍认为,在短短几天内进行如此大量的献祭是不太可能的。
西班牙的传教士们后来学习了纳瓦特尔语,并与幸存的阿兹特克人交谈,得知其中一些祭品来自贵族或高级武士,甚至一些王室成员。而且,阿兹特克的祭祀并非单单局限于成年男子,儿童和妇女也会被牺牲,通常献给特定的神祇,如雨神。尽管如此,祭祀并不被视为一种死亡的惩罚,而是被认为是一种通往天堂的光荣之路。
阿兹特克人认为,活人献祭不仅是他们宗教信仰的核心,也是他们社会结构的必要部分。对他们来说,献出鲜血以安抚神明、确保阳光升起和世界持续运转,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牺牲死去的战士或妇女,在他们眼中是一种崇高的荣誉,而那些死于病痛的人则被认为是去往冥界的。
一些学者试图解释阿兹特克人对活人献祭的这种态度。有的认为这是因为阿兹特克人缺乏某种关键的营养成分,必须通过人类肉体的牺牲来维持生命;然而,这一说法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撑。实际上,阿兹特克人的饮食以植物为主,偶尔食用火鸡或狗肉,完全足以维持身体所需的营养成分。
阿兹特克社会有着严格的法律体系,禁止谋杀和不必要的暴力行为,因此他们并非野蛮的民族。献祭只是他们精神生活中的一部分。换句话说,献出生命是为了表达对神灵的崇敬和对世界秩序的维护。在他们的信仰体系中,献身是最伟大的表现,而这一信仰从阿兹特克文明开始便已根深蒂固,直到西班牙征服之前始终没有改变。
尽管我们今天可能对这种仪式感到震惊,但在阿兹特克人看来,活人献祭是一个必须承担的责任,是他们文化的一部分。因此,尽管许多阿兹特克人可能并不希望成为祭品,但他们往往视自己为愿意为神明而献身的英雄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鹏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