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线建设,是新中国在1964到1978年间进行的一次规模空前、时间持续很长的工业体系工程。用一句话来概括,就是要把国家的“战略后方”搭建起来,把关键产业放在远离沿海的内地山区,增强国防与经济的稳定性。四川省是这场工程的重点区域之一,山势连绵、峡谷纵横,如今仍在蜿蜒的山间分布着不少当年的“老三线”工厂。眉山也在这场历史行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,那个时期有大量的三线建设者在这里安营落户、奋斗打拼,留下了珍贵的“三线”工业遗产。
在眉山的诸多地区中,仁寿县的禄加镇因地处东南部、紧邻荣威山脉,山林茂密、环境隐蔽,非常符合三线建设的选址条件。1966年,来自祖国各地的施工队和工人陆续进入石坪村,正式拉开了国营庆光电工厂的建设序幕。这座工厂在军工系统里有着特殊身份,代号为“4403厂”,对外的信箱地址写着“102”,周边人们也常叫它102厂。它的主要任务是生产坦克和飞机所需的某些关键部件,因涉军工,厂区实行严格保密和安保,院墙高耸、大门坚固,解放军战士手持武器在门口站岗,气势威严。
展开剩余64%厂区选址隐匿在山沟之中,核心车间和厂房多分散在靠山的巨大山洞里。生活区则配套完善,职工宿舍、幼儿园和小学、初中、职工学校、医院、食堂、澡堂、招待所、商店、俱乐部、篮球场、菜市场、广播站等一应俱全,方便工人和家属居住与学习生活。每天清晨,山谷里和厂区各处的大喇叭准时响起“起床号”,大家跟着号子走向各自的岗位或教室。物资年代相对匮乏,工厂自成一体,建立了自己的车队和福利科,职工的吃穿用经常由大型城市直接运来,以较低的价格销售给职工及家属,生活还算安稳、相对舒适。
进入80年代,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让军事工业逐步向民品方向转型,4403厂也开始转产民用产品。先后涉足了民用的电真空专用设备、电火源,以及环保相关产品等领域。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市场环境,厂里于1989年整体搬迁到了成都新都工业区,继续发展民用生产。
岁月如梭,曾经在大山深处繁忙热闹的4403厂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。昔日巍峨的厂区大门和车间、热闹的礼堂与学校,如今都被岁月的尘埃覆盖。道路破损、杂草丛生、建筑显得陈旧,人去楼空,景象让人感到一阵苍凉。五湖四海汇聚而来的三线建设者们早已各自散去,三线建设的辉煌曾经的记忆,随着时间的流逝,也渐渐远离了人们的日常视线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鹏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