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国时期的苏州,依旧保留着许多大户人家的余辉,粉墙黛瓦的街巷展示了典型的江南古典城市风貌。但若要谈到民国时期真正的历史遗迹和代表性建筑,不能不提那些数量不多但依然存在的洋房(民国建筑)。
古典建筑值得我们珍惜,民国建筑同样不容忽视。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苏州城中的许多洋房(民国建筑)已经散落四方。如今,我们对这段历史的记忆也变得模糊了。除了一些文物保护单位和受控保护的建筑外,大多数洋房(民国建筑)要么破败不堪,要么完全被遗弃,这让人感到非常惋惜。
我个人认为,历史名城的保护有两个关键内容:一是保护历史文物,二是保护历史风貌。所有能体现历史风情的建筑都应纳入保护范畴,成为控保建筑。这是保证历史名城品质的重要法律基础,否则所谓的“保护”可能最终演变成荒谬的闹剧。
目前,苏州洋房(民国建筑)状况堪忧,原因复杂,今天我只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些洋房(民国建筑)在第二代住户影响下的变化。
展开剩余77%洋房(民国建筑)变身为干部家属楼
解放后,苏州大多数洋房(民国建筑)的第一代住户由于各种原因要么迁走,要么被迫捐献或充公。于是,这些腾空的洋房(民国建筑)大多被第二代住户——干部及其家属所占据。以苏州市为例,当时苏州地区行政公署的干部及其家属,几乎占据了这些洋房的绝大部分。他们大多是外地人,来苏州安家的。
在这些洋房(民国建筑)中,独立的住宅几乎只有高级干部才能享有,比如锦帆路18号曾是原中共苏州市委书记、前苏大校长柳林的住所。多数洋房(民国建筑)则是几户共同居住。即便是领导干部,居住空间相对独立,但人均面积也不会超过20平方米。
虽然很多人误解,认为当时的干部和普通市民并无差别,但其实不然。那个时期,苏州市内有很多家庭只有二三间房,家里人口多,生活困难,而干部也未必过得多好。穿着军裤、家里有布艺沙发,甚至说着带有外地口音的普通话,这些都被看作是“干部腔”。
这些洋房(民国建筑)虽然被改作干部家属楼,且当时的干部普遍有意识要保护房屋不受损坏,但一些破坏性仍然存在。例如,原本精美的花园逐渐被忽视、甚至摧毁。
苏州的花园洋房失去精髓
这些洋房(民国建筑)最具特色的是它们的花园,通常被称为“花园洋房”。如果没有了花园,洋房的魅力也大大减弱,原本的精致感、氛围感便随之消失。民国时期苏州的花园,虽然受西方园林风格影响,但本质上还是具备中式私家园林的特点。这些花园更像是文人园林,充满诗意和画境,一旦破坏,就如同灵感的消失,难以重现。
然而,这些洋房的花园大多已面目全非。作为干部及其家属,他们对这些带有小资情调的东西并不感兴趣,因此这些花园被任意荒废。到了六七十年代,许多洋房(民国建筑)的花园甚至被改建成了房屋,彻底摧毁了原本的景观。
洋房里的干部子女成为平凡市民
很多住在这些洋房(民国建筑)里的干部,享受了最后一批福利分房。他们的子女大多是60至70年代出生的人,许多并没有接受过较高的教育。虽然当时他们因父母的关系进入了一些工厂或单位,如长风车厂、电视机厂等,但如今这些单位要么已经消失,要么变得名不见经传。
今天,这些曾经的“官二代”大多已经过上了普通的生活,走在街头巷尾,与邻里一起聊家常、琐事,彼此无异。而这些曾经辉煌的洋房(民国建筑)如今已经变成了具有私宅性质的住房,很多住户甚至在房屋上私自搭建、改建,形成了一种“法不责众”的现象。渐渐地,修复和保护这些建筑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小。
今日苏州洋房的景象
走在苏州的古城区,你会看到一些洋房(民国建筑),它们仿佛在诉说着民国时代的故事。西式风情和民国特色交织在一起,让人忍不住想走进去探访。可一旦走近,你会发现这些建筑大多被破坏得面目全非,墙壁剥落、庭院荒芜,仿佛一脚踏入了废墟。这些曾经风光的建筑,如今却充满了破败的气息,甚至让人怀疑它们曾经的荣耀是否真的存在过。
这些洋房(民国建筑)不再是历史的见证,而成了岁月留下的伤痕。如果没有及时的保护,它们很可能会在未来彻底消失,带走那些属于民国时代的记忆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鹏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